close

<<基地-橋仔頭>>

<回顧金甘蔗>

由於海馬成員僅參加過第四、五屆金甘蔗影展,其餘幾屆或從網路資料,或從參賽的朋友口中得知,藉由六屆金甘蔗的一個整體回顧,整理出金甘蔗影展的特性,與未來發展方向的建議。

第一屆(2006)
由橋頭文史協會舉辦,由於導演柯淑卿的到來,想到用電影的方式,來利用糖廠這一塊地方豐富的元素,包括廢棄工廠、宿舍、防空洞等,第一屆並沒有公開召募團隊,由文史協會人馬分成兩組來比賽,拍攝柯導的劇本,奠定了現場製作的基調,一切都非常地自由、狂放。

第二屆(2007)
開始對外徵選團隊,並提供橋頭文史協會累積的在地故事,團隊可自由選擇拍攝自己的劇本或文史協會提供的,拍攝地點在橋頭,且必須是在影展的八天七夜中拍攝剪輯完成,影片的長度以十分鐘為限,共同競爭十萬元的首獎,影展「現地拍攝、現地後製、現地頒奬」的形式大致成型,團隊的食宿由金甘蔗提供,住在興糖國小,吃由社區的叔叔阿姨來煮,雖然克難,但二十三組(三組為邀請)拍攝團隊同吃同住的感覺,非常熱血,年輕電影人的交流也非常珍貴,完成的影片有非常素人的片子,也有成熟度很高的作品,,最後由陳威廷改編柯淑卿劇本的作品,贏得那年的金甘蔗獎。由於該片雖有想像力,但技術上並不純熟,得奬有爭議,但也強調了金甘蔗的精神,不在技術與品質,而是在地的對話與連結。另外這一年由金甘蔗找了許多「在地達人」,希望能協助團隊找人找場景,實際利用狀況不明。

第三屆(2008)
在第二屆打出知名度後,報名狀況更勝以往,參展團隊的素質也更整齊,這一年南藝的團隊無疑是大贏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推太爽的《甘吱啦》,以日本特攝片的手法,創造出把捷運(正準備通車)弄垮的大怪獸,拍攝過程還動員了在地的學童,在街上奔跑,怎麼樣都算是金甘蔗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一部。本屆影展形式基本和第二屆沒有太大的差異,但參展團隊的形式更顯多樣,除了特攝片,還包括鬼片、類旅遊節目、科幻片、搞笑片等,最後由同樣是南藝同學組成的沒去香港旅遊團以《郵差》拿到大奬,這部片不論敘事、攝影、演員、美術都非常到位,從眾多精彩的片子中脫穎而出。

第四屆(2009)
這一屆開始了代言人的制度,由外型甜美的林依晨來擔任,成功地吸引了更多的目光,算是歷年之最,參賽團隊也有來自香港(去年就有)、大陸。影展形式大致相同,但由於寒假開始與除夕(前幾屆都是在除夕前八天舉行)相隔太近,影展期間學校還在上課,參展團隊只好分住到民宅之中,熱血拍片的氣氛少掉一些些,就影片成果來看,開始出現制式化的情形,向日葵花海、火車有一半以上的片子都有,對橋頭的想像力薄弱,雖然很可喜地看到動畫片的出現,但也看出影展出現了一些與在地脫節的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兩部作品就顯得特別出色,一部是由在地青年組成的團隊,拍攝在地的街舞團體,雖然技術較為平板,內容也稍嫌冗長,但獲得鄉親們熱烈的掌聲;另一組是當年的金甘蔗獎,用紀錄片的方式拍攝橋頭的塗鴉少年,與五里林社區有密切的互動,配樂由塗鴉少年的妹妹完成。本片的導演蕭立峻後來也是組織海馬小組的靈魂人物。

第五屆(2010)
本屆或許也察覺到了與地方斷裂的危機,但因應的方式是將拍攝地在橋頭的限制取消,使得在地精神與團隊間的珍貴互動進一步流失,金甘蔗影展協會也從橋頭文史協會獨立出來,但策展人員卻沒有能力建立自己的在地連結,對外的說法是因應大高雄合併,所以將拍攝地點跟著開放,但事實上對於怎麼看待大高雄這個拍攝點,只是比原本橋頭的限制更缺乏想像,緊緊提供一些建議拍攝景點。當年大高雄的焦點應是八八風災,但卻完全沒有應對能力,影展徒具形式,倒是拍攝團隊中,有一組《曾冠台想當男主角》非常精彩,以自己的方式維繫著金甘蔗的精神,主角曾冠台穿梭於各拍攝團隊中,這是只有在「現地拍攝」的金甘蔗才會有的熱血,最後首獎由金甘蔗中被認為是「賽亞人級」的太爽團隊取得,也為太爽在金甘蔗的輝煌紀錄劃下句點。

第六屆(2011)
從首獎作品《Sugar can(甘蔗行)》僅僅入圍最佳美術與最佳男演員,就可以大概猜出並非眾望所歸,是評審團在做最後的抵抗,首獎評語「在眾多參賽作品中,是唯一一部想和影展主題掛勾的目的清楚,卻不顯得矯情做作的片,富創意,輕鬆有趣,結合在地元素,亦清楚傳達理念。」用這樣的方式來宣誓金甘蔗精神,實在有些悲壯。

小結
總結來看,金甘蔗最核心的精神有兩個,且都是從「現地拍攝、現地後製、現地頒奬」這樣的特殊性出發,第一是跟在地的連結與對話,第二是參展團隊間激盪出的火花。在此提出未來兩種可能的發展方向,第一種是將焦點重新放回橋頭,但必須有一些設計或者限制,強迫團隊必須與社區有更深刻的連結,否則每年二十組的團隊,早就把橋頭這個小地方的風景啃食殆盡了,必須挖得更深,才長得出同時屬於橋頭與拍片團隊的植物,而不是一株株外來的盆栽。第二種則拉高了視野,將金甘蔗的精神蒸餾昇華,讓這個影展能長在他方,長在需要被看見的社區,讓參展團隊能與另一個地方,產生連結與互動,這樣的困難點在於,當初金甘蔗能辦得成,是橋頭文史協會深耕地方已久,所以金甘蔗影展能在橋頭長得這麼好,今天若換一個地點,策展團隊就必須花上一整年的時間,與這個新的社區建立關係,讓這個社區能敞開心胸,準備好迎接這二十組拍片團隊。(本資料由海馬小組提供)

~~~

那個初衷>

在折騰了一些時間,忽然意識到金甘蔗初衷到底有誰說了些什麼,於是,翻見了一篇這影展原初發起人柯淑卿的「金甘蔗影展協進會」創會初衷的電子檔剪貼,內容如下:
*為使已經連續舉辦三年四屆,累積10~30分鐘影片共62部的<金甘蔗影展>能年年持續延續繼續的舉辦下去。
*為使能夠擴大募集各方資金、人力、物力,轉型為全國性社團組織<金甘蔗影展協進會>創會有其必要性。
*為使能從好玩朝向專業發展;專業之後仍必須堅持維持最初的好玩;累積更為可觀的片量、質量與能量。
*日本<山形影展>(YIDFF)獨特的影展性格與理想高度,是我們需要好好學習與取經的對象。
*不忘初衷-2007第二屆金甘蔗的爽-以為備忘。

~

2007第二屆金甘蔗影展,開拍!!
地球首創,台灣第一

金甘蔗影展打賞十萬元給最勇於作夢的電影人!

2006年我們決定自己拍電影,就我們身邊的人,就我們手上的機器,就我們站立的場景,就我們熟悉的演員...我們在這塊土地上發現甘蔗成長的過程和甜美的滋味,我們為自己主辦了第一屆金甘蔗影展,對於這塊豐美土地的厚愛和人們夢想的創造力,簡直爽歪了!

我們想和所有人一起分享這種爽歪了的自由創作資樂趣,另外還有首獎十萬元,讓大家嚐嚐爽歪歪的滋味。

2007年2月4日至10日,歡迎大家到橋仔頭,拍電影、啃甘蔗、做美夢、搶十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金甘蔗影展協進會 的頭像
    金甘蔗影展協進會

    金甘蔗影展 Golden Sugarcane Film Festival 2015第十屆金甘蔗影展

    金甘蔗影展協進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