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案:

這次金甘蔗影展,為了更密切地與大林蒲居民互動,由海馬小組從10月2日開始,兩周一次地在大林蒲開辦影像製作工作坊,工作坊的同學也組了一隊報名影展,往後我們將固定po上工作坊的教室日誌,以及學員的拍攝心得,讓大家能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認識大林蒲。課程介紹

 

文/  海馬小組  蕭立峻

 

從一開始找金甘蔗合作,教大林蒲人自己拍片,就是我最想做的事。


雖然目前已經勉強算是專職的紀錄片工作者,但我並不是科班出身,技術什麼的,當電視台助理時學過一些,紀錄片培訓時學過一些,更多的可能是自己找資料,或者與拍攝的朋友互相交流,就這麼七拼八湊而形成目前的技術水平,說實在,要拿自己的三腳貓功夫來教人,還真有些羞愧。


但這堂課還是開了,因為我不是要教出會在影展上風光拿獎的電影人才,只是希望拍片這件事,在單純的生活紀錄與電影院華麗的夢幻之間,還存在著別的可能,所以第一次的作業,給他們的題目是「攝影作為一種 ___」,這個空白由他們自己填寫,並利用一分鐘的片段,把這種影片的功能發揮到最好。


攝影的器材也是要他們用生活中方便使用的就好,不需要特別買或者借什麼厲害的機器,課堂中放了一段我參與過的第四屆金甘蔗影展中,得到最佳攝影獎的《隨想曲》,片中除了用那時候才正要開始在獨立製片圈流行的可錄影單眼相機(估計這次影展應該會有超過一半的團隊用單眼拍吧),還使用了手機拍攝。金煙囪班上10個同學中,只有4個有DV以上的攝影機,有4個用小相機拍攝,另外兩個則用手機做作業,雖然論畫質,肯定是前者好,但後者能深入的場域,譬如誠品書店(明定禁止攝影),未必是前者能觸及,而小相機也可以非常有戰鬥力,一個同學就靠著小相機,完整紀錄中林路(進出大林蒲的主要幹道,老是坑坑巴巴)的重鋪工程。


器材的特性是什麼,以及如何把這個特性發揮到極限,加上讓器材與原本的社區生活結合,甚至創造新的社區參與形式,才是我希望能帶給他們的。


以下是在國家圖書館的數位典藏影像中,找出來關於大林蒲的舊新聞,很明顯地可以看到早期清一色的國家觀點,在我和大林蒲居民的相處經驗中,也感覺到他們對於媒體極不信任,仍認為大林蒲抗議的新聞大多會被抽掉,或者媒體連來都不願意來,一些報紙消息也常被認為是官方在放話。畢竟大林蒲面對的包括國營的台電、中油,以及半官方的中鋼,地方的連結又長期被回饋或補助金所撕裂,居民的無助或無力感,是不難想像的。希望這次的影展,能為大林蒲帶來各種不同的視角與認識,這個班的同學也能組一個大林蒲代表隊。




更多大林蒲舊新聞影像  點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甘蔗影展協進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