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拍片與地景>>

<閱讀記抄>

「凝望.時代」這本書讓我一個靈光乍現。我試著思考這屆金甘蔗影展與欲前來參加拍片的團隊,還有產出影片的後續發展;從書中我找到舉辦影展與製造影片的最終關係。而閱讀「地景敘事體的詮釋與建構」這份計畫報告,讓我清晰了一件事,「地皮」的深層意義只在於「時間力」的舒張。而影片的轉動,是利於描繪那一塊地皮演化的;像樹葉一般,落了地,就會開始豐富那塊地皮的養份。

~

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張靚蓓;陳少維/田園城市出版/20110713

*1947年2月28日,台灣政府屠殺了超過10000個自己人民

*這本書另一個吸引的地方在於發現照片(影像)具有非常驚人的「定格」(紀錄)能力,從邱復生、詹宏志、侯孝賢、吳念真、陳懷恩、蔡振南、等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當年的正值壯年英姿模樣,到銀幕演員陳松勇、梁朝偉、高捷等的樣子時,亦令人讀出了時間已磅礡流逝。

*終於分批讀完了這本「大書」,細翻所有精彩圖片後發現英文版海報裡重要標文是這樣寫的~On February 28,1947,the Taiwanese Government massacred more than 10,000 of its own people.

*不論這些簡要的文字是為了參加海外各影展所定調的一致標文或是威尼斯影展時的特製海報,顯然,在當時回到台灣島內院線上映時的海報是沒這麼清楚的寫。說藝術家或電影人用作品到海外告洋狀也好,就行銷策略直截了當說清楚了電影裡的故事背景,確是有效一招,回想20年前台灣上映的悲情城市海報是比較迂迴在一個家族的悲傷故事當中,背後是個人或一個家族無能改變的巨大力量在操控,但沒有真正的人看得到。

*所以,這悲情亦跟隨台灣政治的迂迴再繞了20年,當年開的刀口已經癒合那真正的病卻依然還在。對一部「藝術電影」如此要求已經顯得過頭,卻不也不叫人回看那個年代都已萬事具備下,一部真正的「政治電影」不知所然卻自以藝術電影而喪能的,整體島內的放映策略盡只在乎市場的估算而感到扼腕不已!

*悲片20年的論述形構過程中,經歷三個階段,1-開始是政治、歷史文本 2-文化文本 3-近年來則成為一個電影美學文本。

*它代表一種「底層歷史學」=不是要客觀呈現歷史事件,侯孝賢是透過片中人物去揭露歷史事件或歷史裡的那些人物。由此才能進行探討其文化文本和美學文本的意義。包括聲音、影像、時間、空間等因素分析。

*德勒茲論及影像與時間關係>電影不只呈現影像,而是影像周圍環繞一個世界。

*現在去根本就是去賣片,然後從早到晚就是接受訪問,宣傳一次做完。那時高捷就是大逛街,不是吃吃喝喝就是大包小包。還不知道誰把國旗帶去了,把金獅放在那邊大家扯著國旗拍照。在那裡其實心裡大家是共患難的。

*以悲情城市做台灣第一名引領那個時代新電影潮流,我發現了那只是個經濟問題,這問題將伴隨經濟泡沫的破滅難以為繼...我們實在沒辦法在整棟以漂亮偽自然的人工大理石砌成、裝飾畫和複製名畫圍繞的麵包店裡,並且坐在舒服沙發裡談論實際社會的革命。但是我們都喜歡這樣漂亮、舒服、安全的氛圍中去高談革命的種種刺激與該或不該。

*20年過了,我覺得它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很多人知道台灣電影可以正正式式在國際上露臉。

*一部電影能夠好就在於它與觀眾能夠產生互動,就在觀看的每一過程中,都是互動,看完再回想時,又是另一個互動..

*侯導1981風兒踢踏踩其實就像今天的海角七號,他用了很多你熟悉的生活細節去放在商業邏輯裡,讓人產生「親切感」,那時候看了就很震撼,這種寫實又與李行導演時期的寫實不一樣了。

*全世界藝術電影是藝術市場,而不是「藝術」。它是另一個市場,有另一套工作的方法。不是一個是「商業」,一個是「藝術」,而是兩個都是商業。

*其實片子完成的時間是跟著影展的,如果沒有影展,電影是拍不完的。

~

地景敘事體的詮釋與建構/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淡大建築系計畫主持康旻杰/920801~930731

*「文化地景」的詮釋和解構再到「地景敘事」的方法及模式引介,觸及影像、文字再現和地景文理的關係,如何在那地景上說故事和論述…後更進一步以「寶藏巖」為實例進行多層次的藝術行動介入與操作的紀錄和分析,這些經驗和理論在在啟醒了我們。

*台北公館新店溪旁的寶藏巖聚落,主要因其特殊地景形式與文脈,在近年聚落保存與都市計畫拆除違建的角力下,不斷被不同「作者」詮釋、書寫,又因其社會邊緣處境,引發了影像藝術及藝術村規劃的聯想,空間過程充滿敘事張力。

*文化地景=
a-從地景形式~>探究社會建構.文化表徵等深層意義
b-不直接顯現於地表的文化地景如文學.藝術.音像媒介等所再現的.所衍生的。
c-是「動態」的積累。

*看的方法、分析地景中社會、階級、符號...文化地景生產與意識形態生產相互作用,深化了平面的「景觀」描述。

*文化地景同時是社會變遷的工具及脈絡。在當今城市多重族群交融、產業疊置的空間情境,地景作為文化的空間顯影,意義上絕非止於自然環境資源的賞析而已。地景文化被詮釋為「意義地圖」。

*經由書寫,地景以一可閱讀之文本(text)被再現,尤其當影像媒體成為再現地景最直接的工具,並滲入近代文化研究的領域時,探究文化地景的形式與意義,不僅需直接閱讀地景的實質環境本身,同時還可從被「再現」之地景文本中發掘更多地景線索,甚或形成不同層次文本間的對話。

*地景建築等同於造園強調視覺景觀美化而忽略地景與「土地」相關的論述及在知識論上的作用,無怪乎許多建築領域的人會視地景為整體建築的附屬或剩餘空間,而非建築所依附的、不可分割的、充滿素材與情節的基地。

*文化地景最核心的價值正是地景及地景主體的故事

*文化地景是由一個或多重文化主體,藉由身體參與、生活實踐、或記憶情感的積累,詮釋地景意義,並形塑地景認同關係過程的展現。

*「敘事體」被其存在本身合理化,而一個社會或社群內關於敘事體的知識將區分何者為本地人、何者為外來者。

*地方~常民.地方史.故事.被認可之歷史書寫.軼聞.傳說.流言.神話.口述~>>隱含不同地景主體間權力關係。

*同時期有部分以虛構文本為題材的劇情電影選擇以寶藏巖為場景,利用其地景與聚落風貌特質,轉化真實地景為虛構敘事的一環。這些電影不約而同將聚落視為城市曖昧邊陲及社會底層人物著床的基地,同時融入依山傍河、逐坡而上的聚落地景視野,成為影像敘事的元素。

*影片角色不暗示聚落人物的真實性,但整體看來,劇情電影相對於紀錄電影彷如小說相對於報導文學,外來者主觀而自由的文學敘事手段規避了記錄現實必須面對的「故事材料篩選」倫理,反而在更細膩的角色/環境心理變化的「揣摩」上辯證更為宇宙性的真相與地景潛意識。

*Liu & Kikuchi 提出的計畫十分單純可行。~>>將藝術的主體性回歸到社區個人的生命經驗,並削減外來藝術家的角色。而這特別的藝術作品展示空間就是聚落社區的家戶,熱心想一睹作品全貌的觀者必須造訪所有參與的家庭並與他們對話,才得以全盤瞭解此計畫的深度及廣度。

*我們希望透過全球藝術家的參與,讓寶藏巖的居民減緩日後之文化震撼,並且一同琢磨出未來可以容許與調適的空間/ 生活模式。在一次次的節慶之後,空間已完成調整或者修復,而藝術村意義已然形成。換句話說,GAPP不是在寶藏巖辦藝術季,而是讓寶藏巖生產出藝術。

*家的現實往往不純粹是深厚的不捨感情與無法割離的認同,甚至可能是某些人的夢魘,或有些人本質上就嚮往四海為家;而某些旅棧也有可能因特殊傳奇、或時間的痕跡、或其物質性特色成為整個時代的註記及認同的地標。地景文本的意義,其實不一定以家或認同強化的價值為依歸,但無可否認的,地景敘事體背後當然有特定價值觀的操弄。

~~~

<策展背包>

無可諱言,「在地」並未特指某地,拍在地也未必然只指鄉下或農村;金甘蔗影展將從第七屆起,以一年關注一個「地方」為其年度主題,試圖走出特定地方,把相同的愛應該延伸到其他的地方;使它關注到我們生活某個不經意的奇觀,或某個視而不見的問題...這一注目,很可能啟醒了我們靈魂。

進一步說,把拍片的過程,扭轉成金甘蔗影展的「目標」,生產影片自然就變成只是過程的一部份;透過它,讓參與者感受可能與被拍的人事景物一起同感、一起進場瞭解、一起從頭檢索被拍者的樂趣、困境、歷史、未來...讓大家一起透過鏡頭、影片來營造「踹共」(一起出來溝通)的興味,這將變成社會融洽與改變的趣味動力。

「文化是門好生意」,但我得要說,我們生活的一切感受和行動所積累出的、磨難出的影像,更是文化中的「文化書寫」,顯然更為一門好生意!從真實的生活中面對、想像、改變,經由影片製造,我看到二種價值,經濟的和社會的,和「書」一樣。但,我會從金甘蔗影展試圖提交一個更重要的基本價值假設,「拍」影片其實就是在進行一項社會改變,這行為可視同社會運動實際操作的行動。

真正的民意來自直接人民的表達,這已經是新世紀的人類共識;如何繼續我們生活其中的樂觀環境,已經是新人類要如何以有趣的姿態繼續存在於社會的迫切議題。這一切的進展,將來自什麼才是「真實社會」的表達,這前提之下,「紀錄」將成為最有力的社會創造。如果,拍的過程就是「真實社會」紀錄的一種可能,它馬上就具訊息流竄的價值,它馬上就會增強改變社會的有效方法,而經濟的價值將水漲船高。

~

兩個概念融入

1.以侯孝賢拍攝悲情城市紀錄和發掘地方深度美感為例,共造了一個時代印象、促成沒落社區再生繁榮。
2.以行走的學校為例使集體身體信步生活環境中去論述、想像、編劇、拍攝,讓未來變成現在可共同的參與。

~

影展

我們經常看到的一般影展,主要在於影片發表和行銷,盡管裡頭有著各式競賽項目,奧斯卡、威尼斯、坎城、多倫多、日舞、東京、金馬...除了選片觀點不同外,我們一般人不會太瞭解除了地區(國家)不同外,諸多影展間又有什麼不同之處。

總之,讓影片自己去說各自的話或描繪或表現各自的世界;讓那年全世界生產出來的所有想到影展裡曝光發表、交易販售的,全找得到機會,這是國際性影展存在的一個很重要理由。這麼反過來講好了,「電影」早就是人類世界一個溝通的共同工具,「影展」恰恰是人類追求效率或表達特殊意識的重要活動。

年初我收到阿卿寫給大家的信,驚訝金甘蔗即將停止不再續辦的消息,實在令人詫異不已。我大概第一個回信但其實也沒真正反應(寫)什麼的人,就回「啊,那會安呢?」而已,如今卻變成我得接下第七屆金甘蔗影展策展人。

理由之一大概是比較多人認為,我在大會提出金甘蔗影展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這似乎聽起來合理可行...我將豆皮辦過2年,走過16條高雄市長短不一的路線經驗~「行走的學校」腳底路線概念,融入了金甘蔗「在地拍」的精神,希望讓金甘蔗持續找出更具社會價值的議題,繼續為這個城市創造另種特有和自發的造影模式。

~

金甘蔗

以我個人所能想像或理解,金甘蔗的金應該來自金馬獎、金像獎、金獅獎、金穗獎、金鐘獎、金棕櫚獎、金熊獎等等各影展一大堆競賽,想必其都藉此獎勵該地製影產業的發達。而金甘蔗影展更是扎根在「地方描繪」,對我來講這反而更能凸顯多元的國際形象,可能更能突破單一的世界觀。

全世界聽說有一百多個國家種植甘蔗,最大生產國有巴西、印度和中國。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有機酸、鈣、鐵等等;甘蔗通常種於土壤肥沃、陽光充足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可製造蔗糖和提煉乙醇。其曾經是台灣輸出的大宗雜作;富含土地酸甜苦辣滋味的「金甘蔗」也應該準備輸出。

將甘蔗塗上金彩,其實感覺既土既俗,卻十足蘊藏泥土芬芳,是從自己泥土茁壯出來的影像製造活動,孕育這城市自己的影像故事,獎勵著來自這城市的深層美麗,在地拍的方法是未來台灣製影產業的一種可能;以影像來訴說一群人,是如何生活在一座艱困卻處處機會的島嶼故事。

~

<人員>

第七屆策展團隊

*劉秋兒(第七屆策展人)
現任豆皮文藝咖啡館店長,曾被歸類為台灣新生代畫家,以前衛、實驗型的風格受到矚目。回高雄後創作的作品有~1999豆皮文藝咖啡館、2001狂喜日、2002勞動藝術、2004行走的學校、2009擴充運動之抵抗產業...從營業、節慶、勞動、行走、抵抗,以個體生存到集體城市的體驗和關切,一步一腳印推動串聯更多社會力量對公民意識和生存環境的反思。

*王孟喬(基地活動策展人)
現為自由影像工作者,拍過多部紀錄片,並從事社區影像教育工作,現為綠柚子影像工作室負責人。2010《衛武營ing》導演、專案執行。2009《殤曲1898》入選2009地方志影展、2010南瀛影展。2008《橋萊塢》2009台灣社區影像研討會特別放映。2005《綠色鑲金》入選2005年第12屆女性影展。

*海馬小組(現地活動策展人)
海馬小組主要包含了兩批人,一部份是紀錄片工作者,這些導演拍攝的大多是社會議題,並對於影像怎麼能改變社會現實,有著積極地想像;另外一部份是各類藝術工作者,其作品也同樣有社會介入的性質,並在加入海馬小組前,就有以豆皮文藝咖啡館為聚點的電療聚樂部、打狗驛指定古蹟聯盟等組織。這兩批人在2010年夏天時,聚集在一起開始進行「影像行動」。

~

金甘蔗影展協會理監事

理事9人:
鄭勝元(理事長);王耿瑜;陳懷恩;林育賢;石米琦;柯淑卿;王孟喬;陳劍平;劉秋兒(常務) 

監事3人:
蔣耀賢(常務);李惠瑛;呂沐芢                                                                                   

~

評審團

有初審和決審兩次,分專業評審團與在地評審團兩方面邀請~
*由專業的影像製作、評論、策展人、金甘蔗影展協會代表、大林蒲現地推派代表組成5-7人組成,負責選出首獎、及各項獎勵。

~

社團法人台灣金甘蔗影展協進會發起人

尹惠瑛 影展寫手、部落格維護/中華電信研究所專案經理/台南市
王耿瑜 第四屆金甘蔗影展副主席/中華民國電影創作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石米琦 嗜啡館館長/自由業/台北市
朱全斌 金甘蔗影展歷屆評審/台灣藝大應媒藝術所教授/台北市
吳俊誠 60年老戲院新文化創意活動/全美戲院經理/台南市
呂沐芢 藝術家/藝術家/台北市
李俊賢 金甘蔗影展歷屆評審/高苑科大建築系副教授/高雄市
李惠瑛 金甘蔗影展歷屆評審/潛能幼兒園園長/高雄縣
林志盈 金甘蔗影展歷屆評審/編劇/導演/台北市
林育賢 導演/翻滾吧男孩電影公司負責人/導演/宜蘭縣
邱獻堂 不吐渣的甘蔗製作者/仁獻堂西點麵包負責人/高雄縣
柯淑卿 第四屆金甘蔗影展主席/導演/高雄縣
許玲齡 第四屆金甘蔗影展副主席/高雄文化愛河協會理事長/高雄市
許崇銘 林依晨髮型設計/漢翔航空工業管理員/高雄縣
陳少華 第二屆金甘蔗影展演員/興糖國小教師/高雄縣
陳世憲 書法家、金甘蔗影展題字人/藝術家/台南縣
陳聖頌 第四屆金甘蔗影展演員/藝術家/高雄縣
陳懷恩 "練習曲"導演、金甘蔗影展歷屆評審/電影導演/台北縣
陳威廷 導演、第四屆金甘蔗影展執行長/導演/高雄縣
游源鏗 歷屆大螢幕贊助/大山國際文化(限)公司藝術總監/宜蘭縣
黃文淵 嘉義縣環境藝術行動駐村藝術家/自由創作工作者/嘉義縣
黃連財 第四屆金甘蔗影展主持人/中華電信專員/高雄縣
黃銘正 導演、歷屆評審/導演/台北市
楊逸庭 美麗在唱歌演員/遠景印刷美術設計/花蓮縣
葉筱翠 金甘蔗影展歷屆評審/EF Education First 區域經理/台中市
劉珍芳 第四屆金甘蔗影展生活組義工/初色工作坊負責人/高雄縣
劉秋兒 豆皮文藝咖啡館店長/自由業/高雄市
蔡宗翰 編劇/編劇導演/台北市
鄭秉泓 影評人/自由撰稿/高雄縣
戴立忍 "不能沒有你"導演/電影工作者/高雄市
鍾素嵋 美麗在唱歌演員/自由創作工作者/花蓮縣

~

志工(甘蔗俠)募集

即將募集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金甘蔗影展協進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